最近看了一本書,《群體性孤獨》。本書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將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15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了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智能電子玩具。如今的我們既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于某種人際關系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
作者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致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面,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她通過研究發現,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特克爾認為,人們發短信、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子游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系似乎更輕松、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不間斷的聯系,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孤獨?
周末來了,你是帶著家人出去旅游,還是在和孩子討論電子產品的危害?低頭族錯在哪里?
我感謝電子產品提供的平臺,我的手指現在敲打著鍵盤,我無權抨擊這種生活方式,因為我自己也是群體性孤獨癥的患者。丟掉手機的我,就好像丟掉了身份證,沒有了微信,沒有了QQ,仿佛整個世界都拋棄了我。到了新的環境,也是習慣性搜索WiFi,似乎沒有互聯網,地球都開始不轉了,我的圈子全亂了。
春節快來了,你準備好放下手機與親友暢聊了嗎?你能堅定的對低頭族say no?你是否在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機的時候,獨自在床上看著手機屏幕跨年了?你的年夜飯是在家里還是在朋友圈?你可還記得小時候一家人看過的春節聯歡晚會?你可還記得大年三十晚上的煙火?
當我視力在大學四年成倍變弱,我開始電話聯系好友,開始和家人旅行。慢慢的,我相信我也可以堅定地在周末關掉手機,去圖書館看看書,去草地曬曬太陽,我也可以把美景記在腦海,把家人牽在左右。
[圖片]
- 暫無回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