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對地打擊——殲-10B的再定位
筆者一直認為,殲-10A這樣的單發中型戰斗機,其基本定位是國土防空,即執行反擊敵方戰斗機的任務。按照這一定位,殲-10A的作戰半徑會受到嚴格的限制。這次珠海航展現場展示的殲-10B透露出大量的信息,這也幫助我們能夠對殲-10B進行用途的再定位。
比如,殲-10B的展位前展示了大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包括:BRM1激光制導火箭彈、CS/BBC4衛星制導子目炸彈、GB1激光制導炸彈、GB6A動力增程撒布武器、CM704KG空地導彈、C-705KD空地導彈、CM-102反輻射導彈、TL-17空地導彈。盡管其中有一部分應該是殲轟-7A的機載彈藥,但是其種類已足夠繁多。唯一一款展示的空戰武器是PL-10E,而從導彈前部安裝的紅外成像裝置看,PL-10E應該是一款近距格斗武器。
與我們之前從媒體上讀到的關于殲-10的報道相比,現場展出的殲-10B周邊武器沒有出現中距空對空導彈。PL-10E(E可能是增程Extened的縮寫)也是用于近距格斗的紅外制導導彈。因此我們不妨假設,殲-10B在解放軍空軍的定位可能與美軍的F-16定位類似,那就是執行國土防空與精確對地打擊,并非主力空戰機型(空軍的主力空戰機型應該是格斗性能更好的殲-11D)。從殲-10B與殲-10A的雷達罩的后緣位置偏后也能夠證明,殲-10B安裝的雷達可能具備較大的向下傾角,主要強調AESA的“下視下射”能力。
有理由相信,殲-10B所展示的武器背后的信息是,其搭載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兼具強大的“空對地”與“空對空”性能。考慮到殲-10B的展示武器中包含了反輻射導彈,這款AESA應該還具備進行電子對抗的能力;殲-10B還可能具備發射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但可能出于保密的原因未在航展期間進行展示公布。
現場展示足以證明一點,即殲-10B已經具備精確對地打擊的能力。現場展示的殲-10B突出了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其中也可能包括在防區外發射巡航導彈的能力。如果能夠成為一款遂行精確對地打擊的攻擊機,那么這表明中國空軍已經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對地攻擊體系,且可能已經實現了“高-低”搭配:依靠殲-20的隱身能力,突破敵方第一道防空體系,執行“踹門任務”;在消耗掉對手的主要防空能力之后,由不具備隱身能力的殲-10B對軟目標執行精確打擊任務,或者直接進行防區外的攻擊。縱觀東亞地區,能夠具備這種能力的,除了中國空軍之外,也只有美軍。
那么殲-10B的對地攻擊作戰半徑有多遠呢?根據公開的資料,殲-10A的作戰半徑為1200公里(800海里左右,此數據應該是在滿掛副油箱、空載以及高空飛行時取得的數據),最大外掛為6.6噸,殲-10B由于綜合升級了機體材料、結構和發動機,在作戰半徑和載彈量方面應當有提升。考慮到執行作戰任務時,殲-10B可能會采取低空高亞音速的突防模式(這一判斷與DSI進氣道強調跨音速時引擎的工作狀態的實際用途是符合的),作戰半徑會大幅度縮小,但仍然應該能夠達到500海里(900公里)。這意味著,我國空軍的作戰范圍基本涵蓋朝鮮半島、日本西海岸以及臺灣全境,也就是所說的第一島鏈的范圍。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如果“中國空軍體系作戰已經建立”的結論成立,那么殲-10B在滿載情況下其作戰半徑應該與隱身狀態下的殲-20匹配,以實現前者踹門,后者掃尾的作戰路徑。所以筆者認為,殲-10B與殲-20搭配的話,其有效打擊的作戰半徑應該在500-600海里,基本覆蓋第一島鏈。
根據公開的數據,美軍的F-35B(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型)在攜帶兩枚454公斤的聯合制導精確彈藥的隱身模式下,其作戰半徑能夠突破600海里,所以我們有理由認為,500-600海里的打擊半徑是隱身戰斗/攻擊機的最低要求。
殲-10B對我國軍用航空體系的貢獻
筆者認為,殲-10B最大的貢獻在于,它再次為我國的軍用航空工業的體系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殲-10B應該是出現在珠海航展靜態展示區域的我國最先進的自主研制的主戰飛機(殲-20只有飛行展示,無靜態展示)。與沈飛研制生產的殲-11或者殲-15相比,成飛的殲-10主要依靠我國自身的力量進行機型的研發、生產和升級。殲-10A的列裝標志著成飛已經掌握了一款軍用戰斗機從概念、論證、樣機生產、試飛以及批量生產等關鍵的流程,使得我國建立起完整的三代機生產體系。其意義相當于我國從對二手航母的改造,到掌握了一艘航母的建造的復雜流程。殲-10B的列裝則意味著我們在航電等子系統方面的能力躍上了新的臺階。
對于空軍而言,一款機型可能會服役20-30年,但一套完整的軍用飛機制造體系的建立,能夠讓一個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先進軍機的生產能力。這也是為何諸如美國、英國等國家會盡量避免某一款軍用裝備的完全停產,并通過一些小規模的訂單來維持生產線的運轉。軍機的研制和生產會遭遇無窮多的細小問題,在不斷地克服和解決的道路上,成飛已經完全掌握了三代機的體系。如果沒有這套體系,成飛主導的殲-20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首飛并接近定型。
筆者認為,如果殲-10B還有所不足的話,那么就是發動機。但這與成飛無關,也與殲-10自身無關。和所有的中國國產戰機一樣,殲-10B的短板就是發動機。珠海航展期間,境外媒體又爆出一條新聞,我國從俄羅斯采購了200臺飛機發動機,包括100臺AL-31和100臺D-30。中航工業的相關負責人也在新聞發布會公開承認了我國發動機研制落后于其他子領域的現實。這也意味著,被寄予厚望的國產WS-10的各項技術狀態仍未能達到足以支撐中國軍事航空工業發展的領域。
今年年中,我國整合國內主要的發動機制造商,成立了中國航發集團。《中國軍網》曾發表文章說,新成立的中國航發集團必須把三類發動機的研制提上日程:一是滿足大型軍用運輸機需求的大涵道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即與D-30類似的發動機),二是滿足三代主力戰機的高推力渦扇發動機(以AL-31FN為代表),三是滿足四代戰機超音速巡航需求的可變矢量噴口發動機(F-22使用的F119以及F-35使用的F135發動機)。這既指出了我國發動機領域的短板,也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此時此刻,我們對于國產發動機,最需要的是耐心。
(原標題:珠海航展丨殲10從A到B,現場展現質的飛躍(下)[URL=http://news.163.com/16/1103/12/C4UQBTR5000187VE.html]珠海航展[/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