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制造商Uniform Wares 推出了一款帶有金屬3D打印表鏈的腕表,表鏈是由鈦合金粉末材料制造的,包含一個獨特的表扣。表鏈的設計利用了粉末床激光熔融這一3D打印技術制造復雜性結構方面的優勢,由4,000多個鏈環組成,這些鏈環相互連接,形成堅固輕巧的結構。
圖片來源:Uniform Wares
與傳統的網狀帶不同,金屬3D打印表鏈中每個鏈節是不對稱的,表鏈的每一側都具有不同的彎曲半徑,佩戴起來更加輕松,同時表鏈能夠能夠保持足夠的柔韌性。表鏈還采用了一種新型的方向扣設計,其微型“牙齒”被整合到表扣內部,與表鏈本身的編織相互聯系。3D科學谷了解到這種設計方式只能通過金屬3D打印技術才能夠實現,傳統方法在制造此類結構時需要用到焊接。
圖片來源:Uniform Wares
表鏈是由Uniform Wares 和增材制造設計企業Betatype 合作進行的,制造設備為雷尼紹AM250 粉末床激光熔融設備。Betatype 在設計和制造時采用的思路是使用盡可能少的材料實現表鏈的功能,經過手工整理后,最后的表帶非常堅固,但是重量比傳統制造的米蘭網眼表鏈輕得多,重量只有10.5克(0.37盎司)。
粉末床熔融3D打印技術為設計提供了自由度, 有了這種自由,產品性能的潛力就超出了我們之前所知的水平。不過,通過3D打印技術去進行產品設計創新并非易事,這需要企業培養增材制造設計思維,培養基于3D打印技術的創造能力。雖然相比已經得到大規模應用的傳統制造技術來說3D打印并不成熟,但是這一技術已具備生產零部件的能力。應用3D打印技術進行生產,很重要的第一步是理解3D打印是不是適合目標產品和要求的技術,通過3D打印制造的產品是否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具有附加值。
Betatype 此前與航空航天、汽車等多個制造領域的企業用戶共同開發了一些工業應用案例,他們利用粉末床激光熔融設備制造功能集成、點陣輕量化等尤其適合通過3D打印技術進行制造的結構。
圖片來源:Betatype
比如說在航空航天領域,賽峰曾開發了3D打印電機外殼,電機外殼的設計得到優化,具有更高的強度和更高的剛度。賽峰這款3D打印發電機外殼,從過去由幾個復雜加工零件組成的部件轉變為一個功能集成的部件,因此整體零件數量和制造時間得以減少。3D打印電機外殼設計時應用了Betatype的Engine-Platform軟件,將激光掃描路徑和曝光設置控制到夾層結構設計的每個元素。
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與Betatype 探索通過粉末床熔融技術進行汽車LED 大燈散熱器量產的可行性。這款3D打印散熱器的采用了功能集成化設計,并設計了內置支撐功能,完成后的打印件通過手工的方式即可從基板中分離。Betatype 通過智能化的設計技術減少熱應力,將熱變形最小化,在一次打印中同時生產的多個散熱器以堆疊的方式進行擺放,從而實現生產量的最大化。
圖片來源:Betatype
Betatype 還針對粉末床激光熔融技術開發了激光路徑生成技術,以降低模型的復雜性并簡化設計過程。以薄壁結構這種復雜的設計特征為例, Betatype利用其技術可以更經濟快速的制造復雜薄壁結構。上圖為Betatype在雷尼紹 AM250設備中制造的復合氣體歧管,該零件具有250um 的壁厚,打印材料為5級鈦合金。
成員列表
登錄成功
祝您使用愉快!
倒計時 5 秒,自動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