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e inspired
大家都知道模型飛機遙控器的油門和副翼在右手,方向和升降舵在左手,俗稱日本手,稱為[MODE1]。另一種手法是把油門和升降舵交換,也就是俗稱的美國手,稱為[MODE2]。非正式統計,全世界的模型人口有六成飛MODE1,三成飛MODE2(主要在美國區),另有少數的MODE3與其他單桿配置等不在此討論。近年來由于電腦的普及,受PC搖桿設計的影響,加上許多在美國學飛的留學生返臺后的推波助瀾,飛MODE2的人口有增加的趨勢。我在臺灣學飛是飛MODE1,來美國十多年也學會了MODE2。這里以個人經驗比較二者的優劣點,以為讀者入門時選擇的參考。
MODE1與MODE2的起源
話說在古早以前,也就是真空管的時代(現在的肖年仔大概沒看過真空管長啥樣子),遙控器是用發盤(和老式電話一樣)或按鍵來操作,接收機只有一個動作,以橡皮筋帶動擒縱器(ESCAPER)來推動方向舵,動作只有中立嗲或滿舵。電晶體發明后,無線電裝備的體積大幅度縮小,但操控仍是開關式,伺服機轉動角度正比于遙控器搖桿的動角,臺灣俗稱遙控器[PROPO]的來源便在此。
當時的搖桿只能動一個方向,所以兩個動作需要兩根搖桿。方向控制最重要,所以擺的右邊(CH-1,用右手的人多),升降舵就只好放在左邊(CH-2)。這兩個動作就稱為[主要控制動作primary control],幾年下來大家也習慣了。
當球形軸的二維搖桿發明后,油門便成了第三個動作(CH-3)由于世界上右撇子還比左撇子多,而且大家已習慣升降舵在左邊,所以油門便放在右邊,這就是MODR1的雛形。
科技繼續進步,第四個動作也有了,于是副翼取代方向舵在[主要控制動作]的地位,方向舵被推到第四動作(CH-4),放在左手搖桿。當第四個動作要加進來時出現爭議,尤其是在私家飛機普遍的美國。
飛輕航機的朋友最清楚,駕駛桿是副翼與升降舵,油門在左手,方向用腳蹬舵。美國飛友強烈要求把主要控制動作的真飛機一樣放在左邊的遙控器,稱為MODE2,結果大受美國飛友歡迎,于是沿用下來。
其他地區在美國飛MODE1的不到5%,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幾乎只在特技比賽才看得到。為什么飛特技的有較多人MODE1,這就牽涉到兩種手法個別的優劣點。
主要控制動作:分開或合并
除了少數高翼練習機有方向舵沒有副翼,飛機的三向操作幾乎只用副翼與升降舵就可完成,這主要控制動作]應該分開操控(MODE1),還是合并在同一根搖桿上(MODE2)?
據說奧國籍的F3C世界冠軍漢若曾以[一個廚房容不下兩個女人]來形容MODE 1的好處(不用猜,漢若當然是飛MODE 1的)。的確,一支手管一個動作在學飛時較不易搞混。早年沒有電腦搖桿的時代,學飛者沒有先入為觀念的影響,帶飛時是師傅怎么教就怎么學。只是隔一陣子就會碰到有人抬桿:[我是左撇子,為什么不是副翼在左手,升降在右手?]。別懷疑,真有這種把MODE 1再左右對調的MODE 3,不過這是題外話,我也從沒遇見過。
MODE 2的最大優點是像真,操作方式和真飛機的操縱桿一樣。七年前我在美國愛蓮荷州時帶飛過一位老美,用一架TOWER HOBBY的40級練習機,不夸張,一共四趟就放了單飛。
由于他的進場五邊航線飛得實在是太直了,每個九十度轉彎和尺量的一樣,連地面滑行也是沿著跑道中線,根本不像萊烏,一聊之下才知道原來是HORIZON AIRLINE的機師。
也就是說有真飛機操縱桿的概念,學飛MODE 2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個人電腦PC的搖桿設計就是把主要控制動作放在一起,完各種飛行模擬或空戰等游戲當然是和MODE 2一樣。近年來我在加州帶飛過的E世代小伙子們,學飛的進度比十年前同年齡的學生快的多,應該就是這個緣故。
飛特技動作時的比較
近階到特技飛行,復雜的操控動作其實可簡化為[主要操控]與[修正]兩部分。以下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動作
主要操控 修正
右慢滾 ●油門固定在八分鐘●右翼固定在特定角度,使側滾一圈在5~8秒 ●左方向舵●推下舵●右方向舵
筋斗 ●拉升舵●放升舵改出 ●全油門●副翼維持機翼水平進入●收油門●副翼維持改出時機翼水平
MODE 1慢滾時右手飛動作,左手管修正,不會攪混。MODE 2就難些,在維持等速率側滾的同時,同一支搖桿還有升降舵的修正,何況還有左手方向舵也要修正。
美國的比賽,即使到了高級組,還時常見到慢滾后機頭指向偏航,或滾轉速率改變,就是升降舵修正是干擾到副翼(操控者自己攪混,不是無線電干擾)。反觀飛MODE 1的臺灣,我去年(2004)回去主持F3C春季賽,無論新手或老手的慢滾都掌握得很好。
同樣的,MODE 1觸斗的主要操作在左手的升降舵,修正則是右手副翼與油門。MODE 2則又是全在右手搖桿,拉桿舵還同時要管副翼。所有的特技動作除直線外,都是側滾(ROLL)與部分觸斗(PARTISL LOOP)組合,可以想見MODE 1是占了優勢。也因為有些原飛MODE 2的老美,為飛好特技而改飛MODE 1。幾年來我在美國飛比賽時順便算了幾次,約有10~15%的選手飛MODE 1,比例是比平常在飛行場看到的高得多。
MODE 2就一定比不過MODE 1嗎?再比較一個近年來比賽中愈來愈多的動作:
SNAP滾
右Positive snap roll 主要操控 修正
Mode 1 右手:右副翼左手:拉升舵、右方向舵 右手:收油門左手:結束前先放方向舵維持直進右手:補油門
Mode 2 右手:拉升舵、右副翼左手:右方向舵 左手:收油門,結束前先放方向舵維持直近,同時補油門
最后再看一個比賽常見的動作:失速倒轉(STALL TURN),把兩種MODE的操舵程序做個比較,
操作 MODE 1 MODE 2
模式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1 ●拉升舵 ●修正副翼維持水平●全油門 ●全油門 ●修正副翼維持水平●拉升舵
2 ●升 上升線 ●收油門 ●收油門●方向舵修正偏航 ●升降舵維持俯仰垂直線
3 ●拉方向舵,機頭指向回轉180度 ●拉方向舵,機頭指向回轉180度
4 ●升降舵、方向舵修正以維持垂直下降線 ●方向舵修正偏航 ●升降舵維持俯仰垂直線
5 ●拉升舵 ●修正副翼維持水平●補油門改出 ●補油門改出 ●拉升舵●修正副翼維持水平
其實兩種模式并無顯著的差別,不過個人經驗覺得MODE 2在有側風時對垂直線的維持叫MODE 1容易。實際比賽的情形又如何呢?看看吉普,海德與美國代表隊近十年來在F3C世界杯的表現,絲毫看不出MODE 2有什么劣勢。
總結來說,飛行是一種習慣動作,當熟練到[人機一體]時,手指操控只是下意識的動作。沒有人、也沒有時間在比賽進行中去想MODE 1該怎么飛、MODE 2要怎么拉。兩種MODE是各有優點,只要操作者習慣就好。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