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里,沒有了父母和班主任的嚴苛管教,我們開始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自己的小社會。前段時間在微博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定義舒適區為舒適圈,即以自己為圓心,自己的手為半徑,畫圓圈,你發現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在這個圓圈里。
大學宿舍,就是舒適區蔓延的最佳地帶。給你一個床,一根網線,一個手機或者平板,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生活從此開始糜爛了。有了微信運動之后,經常會有同學周末步數不過百,原因為“媽媽,床太迷戀我了,舍不得我離開!”。這種生活催生了很多產業,包括美團外賣、餓了么等外賣軟件以及代課代取快遞等業務。學校也展開了諸多走出宿舍,參與學生生活的活動。
踏入大學校門前,我們充滿了對大學時光的美好憧憬,我們想象著我們的愛情,我們渴望拿到獎學金,我們期待著有一群談天論地的兄弟姐妹,我們想著學有所成,我們想著白領生活。大一結束,你發現你依然單身,你發現你成績僅能在三等獎學金,你發現你并沒有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你發現你的學習只是為了考試,你發現你畢業工資還不如南翔技工。極大的心理落差,部分人就會選擇逃避。人有一種習慣,就是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待著,這種“舒適區”一旦被建立,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戀上了這舒適的小屋,像喪失斗志的籠中小鳥。
現在,成績已然不是衡量學生水平的最佳標準,但成績可以反映很多問題。同樣的高考分數進入大學,有的學生可以是滿績點,有的學生則被勸退,有的學生拿著上萬獎學金,有的學生依然家庭的經濟援助。我見過一個勸退的學生,每天宅在宿舍打游戲,掛科無數,甚至拒絕參加考試。從老師與他的談話中得知在外打工,家里上有兩老下有三小,我想,他的舒適是父母的硬撐起來的小角落。
你對你的大學滿意嗎?你是否吐槽過大學的環境、氛圍?你是否覺得自己過得太過安逸?你是否對自己的安排滿意?你在“舒適區”的生活你真的過得舒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