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數字巡航,自動泊車,全景輔助,車道偏離,盲距檢測等等,到實現汽車的無人駕駛,智能汽車一直處于一個不斷進化完善的過程。
那么,工業設計和現在大火的智能汽車領域又有著怎樣的關系?為此,我們采訪了北京格物樂道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許方雷。作為一名從業十余年的工業設計師,許方雷對于智能汽車和工業設計的聯系,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隨著技術的不斷提升,設計師們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如何在技術的革新和設計的體驗上取得平衡呢?許方雷認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拿智能手機舉了個例子:
“手機出現的時候,幾乎10年間都是物理按鍵,之后手機平板智能化,物理按鍵突然沒有了,你說設計師面對這樣的產品,開始時候如何設計開發呢?設計師把交互APP中的icon物理按鍵虛擬化,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的icon更多都是一個物理按鍵或實際物品的虛擬化,但形態沒有突破,之后的交互UI設計,開始了扁平化的升級,出現了很多單色,跳色,極簡圖形等演化,使用者也是接受的,但如果我們在手機智能化第一次的時候就這么設計,那使用者估計都是糊涂的,或是需要很長的培育期。”
智能汽車的工業設計,就像Google的招聘要求說明的一樣,需要從內飾角度來進行智能化。因為內飾和智能電器領域的關聯相對更近,改造升級的難度系數也相對更小。“比如我們的中控或是儀表盤,從物理指針到智能平板化,相對就容易很多。”許方雷表示,目前階段的工業設計,更多指的是傳統汽車工業設計造型基礎上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然而在未來,相信在外觀和內飾方面都會有重大的改進。
3月份的全球創客馬拉松 · 北京科技大學站,正是以“智駕”為主題。許方雷受硬創邦邀請,以導師的身份參與本次創馬。一個產品要怎樣才能獲得評委,或者用戶的青睞?
作為一個親歷過創客比賽的導師,許方雷認為,產品的好壞和工業設計的水平是息息相關的,工業設計讓產品從使用層面到達了易用層面,產品的“顏值”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產品自身承載著五大元素:結構、效果、功能、象征意義和文化,與工業設計有著緊密的聯系,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決定因素。
在結構上,工業設計主要的價值在于產品生產合理化、材料的合理選擇以及對加工制造成本的控制。而好的產品效果能帶給用戶良好的感受,使其愿意支付更多的溢價來購買該產品。許方雷表示,目前大部分中國企業還把工業設計的概念停留在這一層面,即單一的產品外觀效果吸引消費者購買。
顧客將產品買回家后,產品的用途即使用功能成為與消費者最緊密的部分,好的工業設計要使消費者使用有效、舒適和方便并帶來使用價值、易于維護和回收。
至于象征意義和文化,就是更加“務虛”的部分,好的產品形象是區別于其他同類產品的認知符號,能夠更好地造就品牌效應。而行業領先者,它們的品牌效應就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
雖然在像創客馬拉松這樣的比賽上,作品大部分還處于產品的萌芽時期,或者說雛形階段,要涉及象征意義和文化這樣的層面還有些早,不過共通的是,創客們也是在為著一個產品而付出。創新、實踐、分享,便是許方雷內心對創客的定義。
“創客廣義來說,就是任何動手做東西,把想法實踐出來的人,這群人有熱愛分享、享受動手做的樂趣而且開放的特質,就狹義來說,是運用數位工具實踐創意的人。”
2012年,Chris Anderson在《創客時代》一書中說:“創客將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世界。”